01 在上篇文章《孩子要求多,不满足就闹不停,常与大人对着干,往往是缺乏安全感》中,一位妈妈说,11岁的女儿天天与自己作对,每天都有不同要求,不满足就无休地闹,甚至还会打妈妈。闹完后,还不去上学。孩子在学校也是我行我素,不听老师的,成绩在班级倒数,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。 妈妈每天被女儿气得心情很差,又无计可施,可孩子的爸爸却责怪妈妈太惯女儿了。 从妈妈的语气中,看得出,她对女儿已经产生了很强烈的厌恶感,觉得她一无是处,甚至认为女儿就是来讨债的,并说“这个孩子我真的是带不了,我真的管不了她。” 经过分析,我发现妈妈和女儿的内心都是属于缺乏安全感的。 女儿在家不受待见,没有价值感和归属感。而妈妈和与家人的关系也处理不好,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,常常认为这个家让她很烦,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。 每当女儿表现失控时,这位妈妈的内心也是失控的。因此,母女俩其实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。 在这个家庭中,女儿试图控制妈妈,妈妈试图控制家人。而妈妈和女儿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。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,同时,孩子与他人的关系,也是孩子与父母关系的延伸。因此,想要改变孩子,首先父母自己的状态要先改变。 在处理亲子问题的过程中,我们坚持的一条很重要的黄金法则是:先处理心情,再处理事情。 而在处理事情的策略中,也有一条黄金法则:先处理关系,再赋予能力,最后才是解决问题。 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分析了关系,首先夫妻关系很重要。夫妻关系好了,父母相互支持,状态和心情也会好得多,接下来才有能力来建立和维持好的亲子关系。 由于女儿从小一直生活在被忽略、被否定的环境中,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。到了青春期,开始表现出各种固执而强烈的叛逆行为。 02 想要处理孩子的叛逆问题,首先得清楚叛逆的原因。 孩子为什么叛逆?最主要的原因是:寻找自己。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说,每个父母都有复制自己的需求。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,经验丰富,希望孩子听自己的,这样就可以复制自己的经验,甚至延续自己的人生。 而且,父母在家中拥有天然的权威地位,希望自己说了算,觉得孩子不听自己的,就是“叛逆”。 而孩子之所以会“叛逆”,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成为父母的复制品,他们想要用与父母不一样的方式,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与存在感。 青春期孩子表现叛逆的主要心理原因有三个:吸引关注、追求权力和报复泄愤。 一、想引起他人关注 1、标新立异: 比如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开始打扮得标新立异,以吸引别人的目光,并证明自己的独特; 2、吸引关注: 有的孩子之前被他人忽视,或遭受了不合理的对待,就会用一些行为来表达不满和反抗,来引发父母的关注。 答案是,多给孩子陪伴和理解,关注并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。 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:“很抱歉,前一阵子我们比较少说话,我注意到你最近有个新变化……” 或“这些日子忽略了你的感受,让你感觉很受伤,真是对不起。我们注意到,你是个可以让人放心的孩子,在无知觉中对你关注少了点,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在乎你,也不代表你不重要。今后我们会多关心你,也希望你能把想法直接告诉我们好吗?我们会重视的。”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看见,并鼓励孩子学会正确表达,而父母在孩子表达时认真倾听,表示接纳、理解和关爱,这样,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减少很多。 二、追求自主权力 青少年想通过自主决定来展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比如,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,买什么样的书包,晚饭吃不吃,等等。 家长要学会积极看待孩子独立发展的心理目标,并合理放权,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。可以对孩子说:“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,从现在开始,在这些方面你可以自己做主。” 如果家长还替孩子做决定,一些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,甚至觉得自己被否定。于是,他们就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要求。就像上文中那个女孩,连买个画、开个空调都不能自己做主,因此就会闹个没完没了。 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有了权力之争。 那位妈妈说:“今天中午为什么不给她开空调?就是因为我觉得她每次都要提要求,不达到目的她就誓不罢休的那种,所以呢,我今天就故意拒绝她,看看她是什么反应。就是说,我也是陷入权力争夺吗?那你说我以后那都每次都要先顺着她呀?下次她提要求,我只能先满足她吗? 可是我觉得这样什么都依着她,会把她惯坏的,然后我们家老公说她这种脾气就是被我惯坏了,整天都怪我……” 妈妈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这是因为,妈妈处理问题的方式是非黑即白的,觉得放手、不陷入权力之争,就是什么都依着孩子。 意识到权力之争,并妥善处理,并不意味着每次都顺着孩子。 首先得看孩子提出的这个要求,是否超出了法律道德规范或安全范围,或者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,损害了他人和公共的利益。 其次看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意愿。在不违背前面所说的原则和自己能力意愿范围内,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权。 另外,父母要有边界感,孩子自己的事情,不要代替孩子做选择和决定。给孩子为自己的日常事务做决定的权利,同时也是在给孩子机会让他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 三、想要报复和泄愤 在被打骂和严格管控下长大的孩子,长期积累的负面感受与情绪,到了青春期就会爆发。这时,他们常常会故意做出一些让父母痛苦难过的事,以达到报复和泄愤的目的。 如攻击父母,毁掉东西,做出损害父母利益的行为,或者伤害其它的小动物和比自己弱小的人。 比如,一些校园霸凌者,还有一些孩子虐待小动物,或在家欺负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等。就像那个女孩,会打妈妈、打弟弟。 这些孩子的内心信念是:反正我没人疼,没有归属感。我不好,谁也别想好,谁也别想有归属感。 这种情况父母要怎么办呢? 首先要放下自己受伤的感觉,看到孩子内心其实也在受伤。 所以,父母需要意识到是自己先对孩子造成了伤害,并真诚地向孩子道歉。及时修复亲子关系,才能帮助孩子平复受伤的心情,停止报复和泄愤。 否则,孩子就会走向自暴自弃,毁灭自己,甚至同时毁灭他人。 03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“错误目的”的说法,当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,就会一直追求一些错误目的。 孩子的“错误目的”主要有四种:寻求过度关注、追求权力、报复和自暴自弃。而这个女孩上面四种错误目的都有较明显的体现。 一、经常受忽略的孩子,很可能会寻求过度关注。 主要表现为:操纵他人,让别人为自己特别忙碌等,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特殊的服务照顾。比如,在你忙的时候状况百出,你越急孩子越添乱。 父母要做的是:积极关注和回应孩子。 如果抽不开时间,可以告诉孩子:“我正在忙,给我10分钟时间,等闹钟一响我就来陪你。”然后调整闹钟时间,并说到做到。 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,让孩子参与进来。这样,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,并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归属感和价值感。 二、控制型的父母与常常被否定的孩子,容易陷入权力之争。 当孩子寻求权力时,父母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,甚至觉得不被尊敬。但其实,孩子这时的内心信念是:只有我主导时,我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。 此时父母要做的是,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,并尊重他的选择,让他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 如果家长当时不够冷静,亲子之间的冲突已经发生,要立刻撤离冲突,给双方冷静的时间。告诉孩子:“我们先各自冷静一下,10分钟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。”然后,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,给孩子两三个选项让他决定: 你想要怎么选择呢?我有一些想法,你愿不愿意听? 父母需要注意的一个要点是,给孩子选择权前,教会孩子在选择前深思熟虑,选择后承担结果。 04 三、在父母长期打骂和严格管控下长大的孩子,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孩子报复父母的方式有多种,前面说过,这里就不再重复了。总的来说,就是故意做出一些让父母难过、痛苦、羞耻或遭受损失的事。 当孩子报复父母时,父母感觉到的是受伤、难以置信,甚至厌恶孩子。其实,此时孩子内心的潜台词是:请你们认可我的感受。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,先放下自己受伤的感觉,去看见孩子的感受。 可以对孩子说:“你现在的行为,似乎在告诉我,你受到了伤害和委屈,你可以趴在我的怀里哭一会儿。”接纳并安抚孩子的情绪,可让孩子渐渐安静下来。“可不可以拥抱一下,可不可以说说你受到的伤害和委屈?” 然后倾听孩子的感受,并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:“这件事可不可以这样……,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,我保证不发火,保证认真听你说,你可不可以也听我说……”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有点不习惯,但只要家长不断地坚持这样做,一两个月后,孩子就学会了用“说情绪”的方式来代替“做情绪”,心中的郁结得以舒解,并学会了如何正常表达。 四、常常感觉到绝望、无助和无力感的孩子,很可能自暴自弃 当孩子表现自暴自弃时,内心信念是不相信自己有价值和归属感。他们做出一些行为表现,表现得无所谓,不让别人对自己抱有希望,因为他们觉得“我什么也做不好。” 其实这些孩子的内心有一个潜在的声音在呼救: 爸爸妈妈,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,请你们不要放弃了我,请对我多一些耐心和鼓励,一点一点地帮助我,教我,一步一步地带我走出困境。 此时,父母需要做的是,不停地积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,告诉孩子你们有多么相信他能够做到并做好。多给孩子提供可以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机会,帮助孩子设立中、短期的目标,并分解一个个小目标,让孩子小步快走。只要孩子有一点成功和进步,就及时表示鼓励和庆祝。 这样,孩子就能渐渐找回对自己的信心,让自己的人生开始步步向好。
|